3月5日上午9时,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透露出的今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信号将会使建筑业发生哪些变化?本报记者从建筑业的角度对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解读。
1、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政府工作报告如是说】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必须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实行多证合一,扩大“证照分离”改革试点。让企业和群众更多感受到“放管服”改革成效,着力打通“最后一公里”,坚决除烦苛之弊、施公平之策、开便利之门。
【本报解读】
简政放权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任务之一。自2014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分七批取消了433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其中涉及工程建设行业的共58项。此举为建筑企业的正常运营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建筑业市场活力。
2、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政府工作报告如是说】
落实和完善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政策。简化增值税税率结构,今年由四档税率简并至三档,营造简洁透明、更加公平的税收环境,进一步减轻企业税收负担。
【本报解读】
作为去年营改增试点的重要行业之一,建筑业营改增在过去10个月运行平稳,为促进行业和企业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实施更加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将助力供给侧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未来,要进一步加大降低企业成本的力度,需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3、推进国企国资改革
【政府工作报告如是说】
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在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领域迈出实质性步伐。抓好电力和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开放竞争性业务。持续推进国有企业瘦身健体、提质增效,抓紧剥离办社会职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本报解读】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虽未将建筑业列为首批国企改革的试点行业,但拥有庞大资产总量、市场占比一半以上的建筑央企和地方建筑国企也有望迎来包括混改在内的多种形式改革浪潮。在此之前,已有不少建筑企业尝试国民混改,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4、抓好金融体制改革
【政府工作报告如是说】
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完善主板市场基础性制度,积极发展创业板、新三板,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拓宽保险资金支持实体经济渠道。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稳妥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有序化解处置突出风险点,整顿规范金融秩序,筑牢金融风险“防火墙”。
【本报解读】
这是“新三板”一词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而在此前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均使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这一笼统说法。新三板的独立市场地位已经得到高层确认,新三板将与创业板并驾齐驱,共同推动国家金融体制创新。
5、全面提升质量水平
【政府工作报告如是说】
广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健全优胜劣汰质量竞争机制。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本报解读】
建筑业是最能体现工匠精神的行业,建筑业虽为国民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工程质量问题作为行业粗放型发展模式的“后遗症”,在近年来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工匠精神理念对建筑业提高工程品质、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6、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
【政府工作报告如是说】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今年实现进城落户1300万人以上,加快居住证制度全覆盖。支持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发展,推动一批具备条件的县和特大镇有序设市,发挥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建筑业改革发展,提高设计水平和工程质量。
【本报解读】
2016年,各地在解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等问题上,有了不同程度的突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稳步提升。未来,国家将不断推进城市群战略,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不断打造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特色城镇。
7、因城施策去库存
【政府工作报告如是说】
加快建立和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加强房地产市场分类调控,房价上涨压力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住宅用地,规范开发、销售、中介等行为。
【本报解读】
房地产调控已连续几年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这表明政府极其重视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以全体人民住有所居为目标,坚持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分级负责。同时,政府还加大了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
8、扎实有效去产能
【政府工作报告如是说】
要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有效处置“僵尸企业”,推动企业兼并重组、破产清算,坚决淘汰不达标的落后产能,严控过剩行业新上产能。
【本报解读】
2016年,建材行业不断推动产能优化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未来,建材行业将推出更有力的限制禁止新增产能的项目审查制度,将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规定转换成各地政府可操作、可实施的具体政策,并推进实施。
9、扩大有效投资
【政府工作报告如是说】
引导资金更多投向补短板、调结构、促创新、惠民生的领域。今年要完成铁路建设投资8000亿元、公路水运投资1.8万亿元,再开工15项重大水利工程,继续加强轨道交通、民用航空、电信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建设。
【本报解读】
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是为对冲经济下行压力所采取的必要调控措施,体现了政府在宏观调控领域的作用。政府为实现目标,继续在基建端发力,不断加大投资力度,一方面能够稳住经济,另一方面能缓解产能加速过剩的压力。
10、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政府工作报告如是说】
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推进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区、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深入实施工业强基、重大装备专项工程,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中国制造向中高端迈进。
【本报解读】
《中国制造2025》再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可见其重要性。根据“十三五”相关规划,中国制造必定经历向中国智造、中国质造的转变。而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互联网+”的快速推进,追赶德国工业4.0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在未来10年都将是主流话题。
11、加大综合管廊建设力度
【政府工作报告如是说】
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再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
【本报解读】
为统筹城市各类地下管线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解决路面反复开挖、架空线网密集、管线事故频发等问题,中央多次明确要求全面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可见,地下综合管廊对满足民生基本需求和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12、进海绵城市建设
【政府工作报告如是说】
启动消除城区重点易涝区段三年行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本报解读】
海绵城市建设,可以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国家将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特许经营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
13、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政府工作报告如是说】
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加快陆上经济走廊和海上合作支点建设,构建沿线大通关合作机制。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带动我国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实现优势互补。高质量办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同奏合作共赢新乐章。
【本报解读】
回顾2016年,“一带一路”建设进度与成果超出预期,建筑企业从中收益。今年,国家仍将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外贸回稳向好,优化投资环境,为企业进一步“走出去”提供便利条件。
14、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
【政府工作报告如是说】
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0万公里。实现农村稳定可靠供电服务和平原地区机井通电全覆盖。完成3万个行政村通光纤。提高农村饮水安全供水保证率。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
【本报解读】
今年以来,从中央1号文件到各部委出台的相关政策,无不围绕大力扶持农业农村建设,我国农村道路、供水、污水垃圾处理、供电和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此次,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这又给建筑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